近年来,直播行业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的关键力量。根据《中国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发展报告(2023-2024)》《2024 网络主播新职业发展报告》,2023年我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市场营收规模达到 2095亿元,较2022年增长了5.15%。截至2024年5月底,我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主播账号累计开通数量超过 1.8 亿个,其中活跃账号约为8906.6万个。截至2023年12月,我国已有1508万人将网络主播作为主业。
如今,直播已经深入渗透到电商、表演、三农、生活服务、知识分享、时尚、体育、旅游、房产等多个领域,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它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创造了超过 1500万个就业机会,为不同地区的人们提供了广泛的就业岗位。其次,直播有力地赋能了实体经济,特别是主播带货这一形式,极大地推动了三农发展、农村经济的繁荣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此外,直播在促进文化传播与消费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通过艺术传播和非遗文化传承创新,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和感受优秀文化的魅力。最后,直播还起到了积极的情绪安抚作用,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缓解焦虑、放松身心的平台。
网络主播呈职业化、年轻化趋势
根据对网络主播群体的调研,学生与个体户、自由职业者构成了网络直播用户的主要群体。在主播队伍中,年轻人占相当大的比例。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不少学生在求学期间便积极投身于主播实践,积累经验,毕业后计划从事专职主播工作的学生不在少数,这预示着自由职业者的比例有望进一步扩大,主播群体的年轻化趋势愈发显著。网络主播作为一种大众化职业,其影响力已不仅限于一、二线城市,还为新一线和三、四、五线城市带来了普惠的就业机会。
然而,对于主播这一职业,社会上有些人可能存在误解,认为主播赚钱轻松。事实上,超过六成的职业主播每周直播天数超过四天,更有半数以上主播保持每日直播的高强度工作节奏。主播们在直播前需要精心准备,在直播结束后还需进行复盘,优化内容与互动形式。
是什么吸引着人们成为主播呢?绝大多数人是出于谋生的需求,希望获取稳定的经济收入。同时,也有部分人十分看好主播行业的发展前景,看重主播职业的相对自由度以及与用户实时互动。
尽管媒体报道中不乏高薪主播的案例,但这仅代表少数精英群体,与大多数主播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据统计,职业网络主播中月收入在 3000 元以下的占比66.9%,近八成主播的收入低于或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持平。由此可见,主播并非外界想象中的高收入职业,我们应当以平常心去看待这一职业群体。
直播行业依然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与发展潜力。2024年,人社部正式将网络主播认定为国家新职业,直播行业的规范化和专业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发展前景也将更加广阔。据统计,63.7% 的全职主播表达了愿意长期从事这一职业的态度,这表明主播这一职业的发展路径正逐渐清晰,其职业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当直播消费遇上纠纷,避免平台责任泛化
在直播打赏机制中,主要涉及主播、平台、用户以及MCN 机构。用户通过充值购买虚拟货币,向主播赠送虚拟礼物进行打赏,以获取表演服务。对于这种打赏行为的法律性质,此前法律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属于赠与合同,另一种则认为属于网络服务合同。随着行业发展和实践,更多人倾向于将其视为网络服务合同。
在直播消费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纠纷,尤其是在情感类纠纷中,夫妻共有财产返还纠纷的争议较大。当前我国多数法院主要从打赏金额、打赏次数、打赏时间、持续周期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如果一般的打赏行为呈现小额、多次、长期的显著特征,并未超出日常生活所需的财产支出,且打赏者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法院通常会支持用户打赏行为的合法性,不会要求返还。但如果主播存在婚外情或欺诈等行为,则另当别论。
若直播打赏超出了家事代理权的范围,此时需要判断平台和主播是否构成善意取得,或直播打赏行为是否违反公序良俗构成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现有的法院多数观点认为,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平台,客观上难以就用户打赏行为是否侵害其他共有人权益作出审查和判断,因此在平台已经履行一般注意义务的情况下,应当推定平台系善意。
在判断直播打赏行为是否违背公序良俗时,法院通常结合打赏的目的、用户与主播的关系、表演的内容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法院多数观点认为,倘若用户在线上以娱乐、消遣为目的打赏,打赏金额未对家庭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用户与主播之间不存在不正当男女关系(例如婚外情等),则不宜认为打赏行为违背公序良俗。
多方协同,推动直播行业规范发展
从2016年起,我国网信办、文旅部、广电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持续出台文件规范直播行业。直播治理是系统工程,需监管部门、平台、行业协会、主播、公会及社会公众协同发力。
监管部门应发挥引导作用,制定标准,明确底线,完善规则,强化执法与服务。司法机关需统一裁判标准,平衡各方利益,避免同案不同判,其判决关乎行业发展全局。行业协会要建立自律规范,配套奖惩机制,高效调解纠纷。
平台需尽必要注意义务,加强自身治理。抖音的直播健康分机制做出良好示范,通过量化细化的治理框架,避免了“一刀切”的粗放式管理,倡导积极价值导向,推动长期主义,优化竞争生态,保障用户权益,提升透明度,为行业协同治理提供创新样本,助力探索分类分级监管与联合信用体系建设,促进精细化管理和发展。
主播当坚守合法合规底线,确保内容与行为妥善,持续学习提升。公会要强化对主播的管理与培训,引导其规范发展。社会公众应树立正确消费观,避免盲目巨额打赏,积极参与举报监督,共同维护行业秩序。
从产业层面,要保护平台合法稳定商业模式,守护主播职业发展空间,助力数字经济发展;从法律视角,需秉持主体权利义务一致原则,寻求利益平衡,确保公平正义。
(郑宁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教授)